其他
披荆斩棘的“北斗天团”,玩命26年,“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点击上方小牛顿科教订阅最新科教信息
在你心中
谁是中国最璀璨的巨星?
谁是中国最顶级的天团?
6月23日9时43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喷薄着烈焰拔地而起!
北斗第55颗
也是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
发射成功!
55颗北斗卫星环绕琼宇
正式宣告中国第一“ 巨星天团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太阳能翼成功打开的瞬间 反射出金色的光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55颗北斗卫星“出道”的背后有一个当之无愧的“天团”级别的队伍
这只“天团”规模庞大人数竟有30万人之多在过去26年的时间里他们把一颗颗北斗卫星发射上天
他们就是
整整奋斗了26年一路披荆斩棘的“北斗天团”
这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团队平均年龄才只有31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
谢 谢!
现在,让我们回首26年来的“北斗之路”,一起认识“北斗天团”中,那些曾经的年轻人和现在的年轻人!
三个20多岁小伙子在10平米的仓库解决了“北斗”核心难题!
GPS一出手就震惊世界!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等于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中国也愈发认识到这个系统如果使用别人的,无异于高楼大厦建在了别人的地基上。
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一个不速之客——信号“快捕精跟”问题跳了出来,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的工程进展。能否实现对信号的“快捕精跟”将成为决定北斗一号整体性能甚至左右整个工程进展的关键。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三位博士还未毕业的20多岁小伙子——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竟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化”方案!
王飞雪
由于他们采用的技术路线堪称世界首创,立项表决时很多专家都持保留态度。难以决断之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郑重表示支持这些年轻人!
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们终于迎来苦尽甘来的日子,测试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数据,效果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陈芳允听到报告后拍手称赞:“效果这么好,太令人兴奋了!”
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俄罗斯GLONASS(格洛纳斯)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 杨长风
可是北斗二号系统的开发比北斗一号更难。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公里!没有原子钟不行,精度差了更不行!
北斗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在央视的节目中曾回忆说:“因为原子钟技术难度太高,当时我们想从欧洲引进,本来已经谈差不多了,但人家突然就不卖给你了。”
技术的突然封锁,给北斗团队当头一棒!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北斗人有这样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子钟”。
为了加快原子钟的研制进度,北斗一下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春景,成为原子钟研发团队的骨干。
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就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而同时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却因原子钟故障,不得不补发卫星!
外国人惊叹中国科研的神奇速度,但北斗人心里最清楚,这种能力是被逼出来的,是靠着不服输的骨气、玩命干的勇气拼下来的。
中国人不仅自己有了原子钟,随着北斗在全球布局,中国人正在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每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这时,北斗团队年轻的80后们站了出来,不让我们在境外建?我们还就真不在境外建了!我们有更大胆的想法:星间链路!
星间链路就是让卫星与卫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链接,将遍布全球的卫星编织成一张网,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的领空,所有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
然而,要在太空七万公里之间两颗卫星实现建链、通信功能、测距精度达到厘米量级,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令他非常惊喜的是,领导不仅同意建造了这颗模拟卫星,更给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让这支青年科研团队放手去干,历时五年攻关,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最终,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三号“太空兄弟手拉手”,不仅解决了没有地面站的问题,还将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相当于能看清几十公里外的一根头发丝!测量精度甚至高于GPS!
年轻的北斗团队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满意的答卷!
运行星间链路的卫星CPU,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创造的“龙芯”!这宣告我们把外国人的芯片当成自己卫星“大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2018年5月,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康成斌非常骄傲地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已经实现了核心元器件以及所有单机部件100%国产化!”
30万人,接力奋斗26年,今天,他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55颗北斗星耀全球!
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从工农业生产、日常出行,到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北斗早已经服务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的汽车、飞机、精细农业等关系到命脉产业和民生产业在北斗的指引下有序运转的时候。
回首北斗26年来时路,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这些年轻的北斗人,为何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26年过去,曾经的年轻人——60后、70后们,已经渐生华发,今天,80后、90后们已经挑起了大梁。
这些年轻的北斗人说:“有一天,我们也会老,但是中国的北斗事业永远年轻,我们把青春献给北斗,这一生都做北斗人!”
他们,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来源 | 综合自北洋之家、小学科学教育